新旧交替一直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,历史长河中,常常出现帝王的更替。在皇帝驾崩后,新皇帝继位时,总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政令宣布,以示继位的合法性。这些举措中最为引人关注的,便是后宫嫔妃的命运处理。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,皇帝的妻妾人数可谓庞大,少则数十人,多则上百甚至上千。那么,前任皇帝去世后,这些嫔妃们究竟会如何被处置呢?
历史记载了至少七种不同的处理方式。首先,最为残酷的就是殉葬。根据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的记载,秦始皇去世后,他的后宫妃嫔没有儿女的都被命令随他一起殉葬。由于秦始皇的死讯被隐瞒,甚至连他的尸体也在途中停留了一个月之久,直到回到咸阳安葬。秦二世胡亥继位后,决定将无子女的嫔妃们全部殉葬,造成了大量的死亡。这一残酷的殉葬制度从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,春秋时期秦穆公去世时,有177名随葬者。殉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朝,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时,甚至有40名嫔妃随葬,明成祖朱棣去世后,殉葬的嫔妃也有16人。直到清朝才逐步废止殉葬的制度。
第二种方式是废除皇家身份并赶出宫外。《宋史·列传卷二》记载了宋高宗去世后的情况。高宗的宠妃李氏和王氏虽美貌动人,但当高宗去世后,吴太后愤怒于她们的存在。为了安抚吴太后,宋孝宗发布命令,废除了她们的皇后身份,将她们逐出宫外。这种方式极为罕见,意味着这些曾经受到皇家宠爱的女子,被迫离开皇宫,过上普通人生活,或选择重新嫁人或出家。
展开剩余70%第三种情况则是出家为尼。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,武则天成为了其中一个代表人物。由于未能为李世民生育子嗣,武则天被迫进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,这是唐朝对未育子嗣的后宫女子常见的处理方式。与此类似的案例还有北魏和宋朝等,许多宫中嫔妃在皇帝去世后选择了出家,过上了平静的宗教生活。
第四种方式则是为帝王守陵。这种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,西汉成帝去世后,班婕妤便被安排到陵园守护成帝的坟墓。她的生活孤独、清苦,最终在陵园中病逝。此外,宋神宗去世后,钦慈陈皇后也在陵墓附近守陵,因过度思念已故丈夫,她逐渐消瘦,最终也在孤寂中去世。守陵生活无疑是一种艰苦的命运,许多妃子无法承受这份孤独和苦楚。
第五种可能的命运便是被新皇帝继承。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武则天。在唐太宗去世后,武则天进入寺庙出家,后来被唐高宗李治再次召入宫中,并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。类似的例子还有东魏的权臣高欢及其后代,他们的后宫嫔妃被其子继承,甚至可以说是父传子继的“家族后宫”。
第六种可能的处理方式是加封尊号,继续生活在皇宫。这一方式通常适用于深得新皇帝宠爱或者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嫔妃。例如汉景帝即位后,尊母窦猗房为太皇太后,继续住在宫中生活。魏文帝曹丕去世后,他的皇后郭女王被新帝曹睿尊为皇太后,也能继续在宫中享受尊荣。
最后,第七种方式是出宫投靠儿子。如汉高祖刘邦去世后,他的妃子薄姬便被允许返回儿子刘恒封地代王府中生活,最后刘恒成为帝王,薄姬也被尊为太后。这种做法一般适用于那些有儿子且儿子已经拥有封地的嫔妃,她们可以凭借儿子的权力获得继续生活的保障。
这些处理方式反映了封建社会皇宫内嫔妃们的命运常常与政治、权力斗争密切相关,她们的命运并非由个人意愿决定,而是大多受到朝廷、皇帝以及太后的权力斗争影响。在这些命运面前,宫中女子的生活往往充满无奈与屈辱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配资炒股入门-配资公司官网-炒股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