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!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,保持原意且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。
---
头条创作挑战赛中,曹操发布的求贤令揭示了汉末三国时代一个鲜为人知的阴暗面——当时的道德标准早已被枭雄践踏在脚下,有能力的恶人反而得以横行无忌,他们甚至能够手握金印紫绶,位列三公九卿,掌控着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。
曹操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,将用人的道德底线一降再降,几乎低到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处:“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者,各自推荐所知人才,勿有所遗漏。”这话几乎成了无德无信之人的通行证。
展开剩余79%但实际上,不仁必定意味着不义,不孝的人很难尽忠。曹操却大肆招揽这些“不仁不孝”的人做帮手,却又以“不孝”为由,屠灭了孔融全家。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枭雄的狡诈嘴脸与谎言本质——谁信谁吃亏。
曹操指责孔融不孝,虽有夸大成分,却也非全无根据。孔融的家风实在令人堪忧:据说他两个儿子在得知父亲被斩首的噩耗时,依旧淡然下棋,表面冷静,实则薄情寡义。覆巢之下无完卵,但父亲惨遭杀害而不显哀伤,这两人的冷漠性格可见一斑。
孔融本质上只是个空谈嘴炮,害人的本事寥寥无几。如果他有贾诩那般的谋略,曹操未必轻易处死他。
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身边,有位名叫刘晔的人物,暗中频频助力刘备。因其几乎无所不知、无所不策,曹操及其子曹丕对他器重有加。刘晔官职连升数阶,先后担任侍中、太中大夫、大鸿胪,最终被封为东亭侯,谥号“景侯”。
刘晔是三国时期颇具影响力的战略家,服务于曹家三代,对曹魏政权有极大贡献。死后获赐美好谥号,其赞语道:“耆意大虑曰景;布义行刚曰景;致志大图曰景;繇义而成曰景;德行可仰曰景;法义而齐曰景;明照旁周曰景。”足见其德才兼备。
刘晔绝非邪恶谋士,而贾诩却完全不同。贾诩可谓汉末三国第一毒瘤,东汉名存实亡,贾诩功不可没。如果不是他挑拨李傕郭汜起兵反攻长安,东汉皇帝刘协在王允辅佐下,也许还可以成为一代明君。
贾诩唯恐天下太平,是个彻头彻尾的搅局者。他散布谣言蛊惑凉州军队:“听说长安议论要尽诛凉州人,诸君若单独行动,哪怕一亭长也能束缚你们。不如率众西进,收集兵力攻打长安,为董卓报仇。”正是这番言辞,导致长安陷落,皇帝流亡。
贾诩称董卓为“公”,足见其无是非观念,对大汉毫无忠诚:“董卓,国贼也,天下共仇,而贾诩为其报仇。汉室再乱,首责贾诩,其次董昭。”
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老狐狸,竟在害死曹昂、曹安民和典韦后,依旧受到曹操父子重用,最终官至太尉,爵封寿乡侯,配享魏文帝庙,谥号“肃”。他活了七十七岁才寿终正寝,真可谓“祸害千秋”。
“肃”字本应象征正直、严谨、敬业等美德,但贾诩身上毫无体现。他唯利是图,所作所为皆为自保并谋求高官厚禄。
曹魏阵营内,曹操父子偏爱这类小人。因此,无论是原有谋士还是后投奔的智囊,小人层出不穷。董昭、郭嘉、许攸、陈琳、辛毗,皆非等闲之辈。后人甚至将董昭与贾诩并列为东汉灭亡的两大祸根,也并非无稽之谈。
东汉真正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放弃了两都——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。劝说曹操将都城迁往许昌的正是董昭:“朝廷播越,新还旧京,远近跂望,冀一朝获安。今复徙驾,不厌众心。夫行非常之事,乃有非常之功,愿将军算其多者。”
董昭并不希望汉室在旧都安定,因为天下一旦太平,曹操便难以施展非常手段,难以获得非常名望。换言之,董昭甘愿以天下大乱为代价,让曹操坐收其利,而自己喝汤分羹。董昭的用心险恶,仅次于贾诩,后世并列两人为灭汉罪魁,实属恰当。
曹营谋士中,郭嘉的名声并不理想。曹操的组织部长曾多次当众训斥他,虽曹操居中调和,但明显对两人态度有别。郭嘉随曹操十一年,虽为军谋祭酒,却未获晋升;而陈群官至司空、录尚书事,累封颍阴侯,谥号“靖”,甚至配享曹操庙,待遇甚至胜过贾诩。
郭嘉虽“不治行检”,但尚未沦为真正小人。相比之下,曹营中的许攸则名声极坏,贪婪无度、反复无常、心术不正。许攸因妒忌老战友淳于琼,将其暗杀。曹操最终忍无可忍,将许攸关押入狱,送去见淳于琼。
曹操麾下谋士道德普遍低下,这与曹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配资炒股入门-配资公司官网-炒股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